(资料图)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电 题: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我很少教儿子数学,主要教语文
中新社记者 陈瑜波
“我的孩子数学还可以,但他们对数学没有真正的兴趣。我很少教他们数学,我主要教语文。”近日,国际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透露了自己的“教子之方”。
刚度过73岁生日不久的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后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27岁时,丘成桐证明了困扰数学界多年的卡拉比猜想和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33岁时成为第一位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华人。《纽约时报》称其为“当之无愧的数学皇帝”。今年4月,他从任教30余年的哈佛大学退休,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受聘为讲席教授。
走进丘成桐位于清华大学的办公室——静斋,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陈列的一排排大部头书籍——《史记》《汉书》《新唐书》等。他喜爱读诗、写诗、“数学学累了就读古文当作休息”,是这位数学家“教孩子语文”的底气所在。
丘成桐的两个儿子并未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选择了生物。丘成桐仍甚感欣慰,因为“他们愿意走自己的路”。丘成桐回忆,自己的小儿子从哈佛毕业后,去云南做了两年防治艾滋病的志愿者。当时很多中国朋友多有担忧,但丘成桐却十分坦然,“他是成年人了,他自己愿意去,我不反对,这是他的人生”。
丘成桐一直这样知行合一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观——要尊重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他认为,部分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在于,总想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不听,家长就感觉天要塌下来。
丘成桐举例,50多年前,他曾有一个香港朋友家里并不富裕,但仍愿倾家荡产卖房子供孩子读医,只因为他们认为医学是个很好的行业,而孩子本人并不喜欢,最后弄得家长、孩子都不开心。
这种不顾孩子兴趣、盲目追逐热门专业的心态直到现在仍未改变。“例如现在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念金融,认为可以赚大钱,或者希望孩子读人工智能。”丘成桐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并不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正确方式。丘成桐表示,其实很多人爱孩子都是从自己出发,而忽视孩子的兴趣。中国一些家长看似“无私”,实则“有私”,总希望从孩子身上挣一些荣誉,跟朋友炫耀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在哈佛教书时见过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儿子上哈佛了,很了不起,自己成了‘哈佛儿子’的父母,但孩子上了哈佛后是否成长,他们根本不在乎,书是否念得好也不在乎。这并不是对小孩真正的爱,反而是更在乎自己的荣誉而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